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香港佳士得落槌:古书画回暖珐琅青花瓷创纪录

兰亭书童 2007-12-03 艺术市场 评论

香港佳士得:珐琅及青花瓷等作品创拍卖纪录


    11月27日举行了香港佳士得的“西暎东晖”及“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取得骄人成绩。两场拍卖呈献219珍品,成交总额高达2.9亿港元,多件作品创下拍卖纪录。


  清乾隆御制珐琅笔筒:


upload=jpg]200712/N200712317462651462.jpg[/upload]


    6752.75万港元 
  
    “西暎东晖”专题拍卖中共推出15件作品,成交11件,成交总额达12913.065万元,此次拍卖作品,件件都是精品。其中最瞩目的珍品为清乾隆御制料胎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双方框《乾隆年制》楷书刻款,此件珍品以67527500港元成交,创下中国御制料胎珐琅世界拍卖纪录。


    此笔筒的涅白料胎上绘珐琅彩,四面对称卷草纹开光,内绘一婴孩依偎在母亲怀里倾听,背景西洋建筑,修长的高树点缀着蔚蓝的天空,画工精细;色彩绚丽,为乾隆时期料胎画珐琅器精品中的代表作。玻璃胎画珐琅比铜胎或瓷胎画珐琅所要求的技术更高,因为玻璃与珐琅熔点非常接近,在反复绘画焙烧的过程中,若温度低了,珐琅釉不能充分熔化以致呈色不佳;若温度过高,胎体则会变形,即成废品。


    乾隆初御厂画珐琅工艺发展至顶峰,当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洋风仍是潮流,对画工和设计上有一定的影响,虽然不同的珐琅器用相同的主题,但整体的设计效果各异。然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御厂产量骤减,工匠们再没有像早期时的创新意念,亦再也没出产如此器一样的精品,可见弥足珍贵。


    另外一件稀有的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绶带耳扁壶,成交价为20487500港元,这件作品糅合了中西方的艺术风格,形制源自伊斯兰地区的器物,造型隽雅和谐,纹饰优美独特。壶身绘有莲叶和从奇石中萌发的花草,婀娜曼妙,图案布局对称,花叶枝条作喷泉状向上散射蔓生,并饰以伊斯兰装饰风格的不规则格状图案,这些图案常见于伊斯兰地区的彩绘砖和金属器。


    自清朝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增多,中国艺术家也受到西方的审美元素影响,从善如流地将其图案、形制或技术兼收并蓄。此外,一批来华的外国艺术家和工匠们亦功不可没,他们既为中国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自己也从中汲取了养分,制作出一批精美的艺术品。


    青花庭院婴戏图盖罐: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3056.75万港元


 


    在“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中,共推出204件作品,成交率64%,总成交额达16784.782万元。本场拍卖的焦点为明嘉靖青花庭院婴戏图盖罐,经过一轮热烈的竞投后,最后由买家以30,567,500港元投得,创下嘉靖青花瓷器世界拍卖纪录。此珍品绘十六子戏春图,图中十六个小孩姿态各异,有的拖车、斗蟋蟀、骑竹马,有的拜先生、结花灯,个个生动传神,活泼可爱。内外都绘上花纹,釉面肥腴清润,胎骨厚重坚致,甚具嘉靖青花的时代特色。此器原为一对,为著名收藏家胡惠春先生所藏。此类纹饰的大罐传世品甚少,当中极少数能连盖都保存完好,是难得的稀世珍品。


    明朝时期,嘉靖皇帝求子心切,于是命景德镇御窑厂限期烧制一批绘有婴戏纹的瓷器进呈。此后数年间,众多绘有婴戏纹饰的瓷器陆续进入宫中,满足了皇帝及其嫔妃们的视觉需求和心理愿望。婴戏图是嘉靖瓷器的主纹饰之一,常绘十六子,画面多是儿童作玩耍姿态,生动有趣,呈现出热闹欢乐的喜庆气氛。


    高价成交的艺术精品还有清乾隆“太上皇帝之宝”白玉宝玺,玉质温润细腻,顶部钮雕及四周的御制诗文字刻工流畅精细,形态自然,成交价16,007,500港元。乾隆在他继承皇位的时候,为祈求长寿多褔,曾默祷上苍,在执政六十年让位给嗣子。而在其八十五岁的时候,乾隆皇帝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成为清代唯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帝。


    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成交价前10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香港佳士得上周落槌 古代书画秋拍继续回暖(图)


 


 


    令人期待已久的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于上周落槌,在11月26日举拍的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推出了包括董其昌、石涛、王翚、沈周、唐寅等在内的古代书画作品共计180件,成交率为77%,成交量为139件,总成交金额为14971.64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该专场的成交金额增长了亿元之多。


 


 


    随着国内外收藏家对中国古代书画兴趣渐浓,整个市场一直处在平稳增长当中,尤其在2007年秋季,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成交价格记录接连被打破,市场的上涨趋势也愈加明显。在该专场中,有2件作品的成交价格突破了千万元大关,而成交价在百万元以上的拍品也达22件之多。


    在拍卖场中,董其昌的《书画小册》册页(1620年作)是最为引人瞩目的拍品,该画册曾藏于清代宫廷,无论笔墨和材料都极为讲究,凸显了董其昌极高的艺术成就,乾隆皇帝也对该幅作品赞赏有加,不仅题书歌颂,更于辛卯年(1771年)临摹过一次。本次秋拍,这件作品一上场就受到买家激烈的竞投,最终的成交价格为4800.2625万元,超出估价800-1000万元的4-5倍以上,是为2007年中国书画拍品成交价格总排名中位列第二的拍品,更在今年下半年创造了继仇英的《赤壁图》手卷之后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成交价的第二高点。


    董其昌为晚明“松江派”的代表书画家,在艺术市场中虽然为炙手可热的古代书画家之一,高价作品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但却仅有一件作品的成交价格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即由广东保利秋季拍卖推出的《青绿山水》手卷创出的1375万元,而此次的《书画小册》不仅创造了个人作品成交价格的新高,更突破了董其昌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对于中国古代书画市场来说,这无疑是市场回暖趋势的又一例证。


    石涛的《山水书法册》册页(十二开)是专场中的另一件高价作品,估价仅为500-600万元,成交价格则达1972.8225万元,为本场拍卖中第二件成交价逾千万元的拍品。此外,在高价作品中,清宫画家唐岱的《闲居高行》册页(十二开)成交价格为786.4065万元,唐寅的《灌木丛篁》立轴成交价格为675.5265万元,均高出百万元左右的预估价。石涛的另一件作品《罗浮胜景》手卷以475.9425万元成交,沈周的《北幽图》手卷(1496年作)成交价为452.1825万元,华喦的《寒山拾得像》立轴也以345.2625万元成交。


    香港佳士得07秋拍中国古代书画成交前十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早在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第一次推出了Alan and Simone Hartman(阿兰和西蒙夫妇)重要玉器珍藏专拍,那场拍卖共有103件玉器上拍,成交率高达78%,总成交额也达到了1.23亿元人民币。


    而在今年的11月27日,只比去年的拍卖提前一天,就现场观察而言,这场拍卖吸引了不少的国外藏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以中国香港本地以及台湾地区的藏家居多,而内地藏家并不多见。此场拍卖上拍了104件,总成交额达到了1.97亿元港币,比原先估价的8000万港元超出一倍,成交83件,成交率80%。


整体看,这场的成交总额有所上升,成交率比较稳定。该场中有3件拍品的成交价格超过千万港币,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成交是第18件拍品,是一件清乾隆《白玉鹤鹿同春笔筒》。笔筒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文房用具之一,既可使用,又可以观赏。这件玉质笔筒可能是目前在私人藏家手中收藏的尺寸最大的一件,原来是香港金从怡的旧藏,后来转由维也纳恩斯特·威欧(Dr Ernest Vio)博士收藏。这件笔筒白玉质,呈圆桶状,器壁为通景山水人物图。该玉器以700万元起价,经过场上买家的激烈竞投,一路达到4800万。经过场内两个买家争夺,该笔筒最终以5408.7万港币被场内的3230号外国藏家购得。之后,这位藏家基本没有参与其它玉器的争夺。这个价格也打破了白玉雕刻的世界纪录。


    另外一件清乾隆《白玉贺春寿图圆屏》(一对)是以1824.7万港币成交。此外,一件宋、明时期的《黄玉双螭盖瓶》以1208.7万港币成交,这也是这场专拍中唯一的一件黄玉的玉器。


    该场拍卖共有38件玉器的价格超过百万元,21件超过200万港币。而从器形上看,白玉洗以及摆件受到藏家厚爱,例如清乾隆《御制青白玉云龙洗》就以872.7万港币成交,清乾隆《白玉福寿喜庆洗》以704.7万港币成交,清乾隆《白玉瓜瓞绵绵活环耳洗》以420.7万港币成交。在摆件方面,清《青白玉三羊开泰摆件》以384.7万港币成交,明《俏雕神牛麒麟摆件》以264.7万港币成交。


    而拍卖的后半段,即从1574号拍品之后,多为远古玉器,以东周、西周、商甚至还有远古良渚玉器为主。这部分买气稍弱,流拍数量增多,成交的玉器价格也并不高,大部分在20万港币之下。而其中,成交价较高的两件,一件是商代《碧玉熊》,以51.5万港币成交,另一件是元代《青花穿花芦燕纹带板》,以46.3万港币成交。


    从这场拍卖的成交情况来看,清代玉器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御制玉器极受收藏家的喜爱。这部分拍品玉料好、做工精致,而且也多为阿兰和西蒙夫妇从拍卖会和其他藏家手中购藏,很多都流传有序。而远古玉器则有点有行无市,这可能由于部分拍品的年代久远,在鉴定上存在一定困难,致使藏家进场比较谨慎。从去年开始,阿兰和西蒙夫妇的收藏专拍,这次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重要玉器珍藏专场拍卖成交价格前10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的“中国20世纪艺术”专场中,137件中国早期和现当代油画拍品的成交率为86%,成交量共为118件,总成交金额为30737.446万元。该场拍卖高价频出,千万元以上拍品达5件之多,百万元以上作品更达52件,在高价作品中,台湾地区早期作品成交尤其引人注意。


    其中,台湾地区早期油画家陈澄波,其油画作品的价格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猛涨势头,近来的作品更是屡屡出现在香港佳士得、苏富比等国际拍场中,价格涨幅引人瞩目。2006年,一件《淡水》就以3693万元高价成交,位居2006年中国油画拍品成交价格排行榜的第3位,也创造了“台湾地区早期油画家”作品成交价格的新高。


    此次佳士得推出了其淡水系列的另一件作品《淡水夕照》,这一系列共有5件作品,该件以西洋画奔放的笔触,融合中国山水画景中有情、卷轴式的构图,表达了画家对自己的出生地——台湾的浓厚乡土情感。该作品拍前的预估价就在4500万元以上,成交价格则达5022万元,位居本专场成交价格排行榜的首位。


    此外,廖继春也是台湾地区早期油画家代表之一,在近年来的市场上,其作品价格得到了连连刷新,高价层出不穷。在本次香港佳士得秋拍中,《窗边》(1960年作)成交价格为1363万元,位居整场拍卖价格排行的第三位。


    而台湾早期艺术家朱铭则是雕塑作品拍场的领衔者,此次推出作品共计12件,其中《太极-拱门》(1986年作)成交价格为1251.1万元,《太极-推手》成交价格为564.6万元,《太极-对打》则以333.4万元成交,《太极-单边下势》(1991年作)以238.3万元成交。


    台湾地区早期艺术家作品在2007年秋季的市场中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作品高价频频飙出,价格纪录连连打破,精品的出现给该单元带来了来自海内外买家极为旺盛的竞购欲望。以廖继春、陈澄波、朱铭为代表的台湾地区早期艺术家,在近几年的国际和国内拍卖市场中的表现不容忽视。这些油画家作品价格的涨幅强劲,主要是由于其艺术代表了台湾区域性的欣赏趣味,成为了当地文化性的标志,并且在台湾地区的艺术品市场中历经考验,表现出了良好的市场抗跌性。


    与此同时,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场中,国际艺术大师赵无极、朱德群,中国内地的早期油画家常玉、吴冠中、吴作人,以及王怀庆、许江、陈逸飞等,都有作品拍出并连出高价。如赵无极的《大地无形》(1956-1957年作)成交价格创出2915.3万元的新高,《17.4.64》也以1085.8万元成交,《8.2.72》以974.9万元成交。常玉的《绿叶盆菊》(1929年作)成交价为919.5万元,吴冠中的《漓江之春》(1970年作)成交价为864万元,王怀庆的《自己和自己的影子(之一)》(1997年作)和《镜中的椅子》(1993年作))分别以697.7万元和642.3万元成交。

Tags:珐琅   创纪录   回暖   香港   书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