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在宋“四家”里,米芾可以说是个性最强的。
米芾的书法临习面特别广,他自己说初学颜,后习柳,又学欧、褚、段季展、魏晋法帖、师宜官、《咀楚》、《石鼓文》以及鼎铭等,又说:“壮岁未能成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晚年深得意外之旨,于是他不客气地说:“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以我们今天能见到的米书字迹来分析,此论也不为过,米芾真正得力最多的还是二王父子,王羲之的古意盎然,含蓄蕴藉;王献之善朗妍妙,俊逸姿媚。而米芾的中、侧锋笔法与小王比较接近,所以可以明确地认为他在羲之、献之之间又以得献之之力为最多。
由此可见,米芾的成就是他不计较门户派别,博取众长,熔于一炉而自成一家,并不是他自己说的还有别人说的“不知以何为祖也”。这也给后世学米者出了一个难题,因为老米取法甚多,致使学米者不知从何下手,只简单地学米的外表而不知其内涵出处,于是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铎、傅山也学米,以王铎成就最高,试看王铎的行书,那是十足的米书意味。还有一位董其昌,也能得米书一二。因此,和他的祖宗一样只知书画而不知治国的宋高宗赵构这样说:“喜效其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未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真正道出了学米的独到之处。祝允明说学米一不小心就会步入“狂狠”,也就是说如果不具备深厚的传统基础,学米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其实也是米书神采的由来。
米书成就最高的是他的行草书,具体点讲是行书,而且以来往翰札为最,大体是他的不经意之作,往往神妙出于意外,他自己说他的“跋尾书”小行楷最好,只将此种书体题于家藏真迹之后,铁定不示于外人。
米芾于书法理论的贡献,主要就是他的著名的《海岳名言》。在这篇不太长的理论文章中,有他的经验之谈,对古人的评价,对技法的阐述,书法欣赏,学书门径,其中不乏吉光片羽的闪光点,也不乏米颠固执己见的片面之词,有时论及古人时,言辞过激之处也随处可见。
他在这篇文章的开篇几句就开始抨击古人对书法理论的不实之词:“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愈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开始就直指历代书论的弊病,即故弄玄虚,将本来没有那么复杂的理论语言,演绎得扑朔迷离,让人不知所云,如此便贻误了多少较有天赋的学子,让他们面对浩瀚之书法理论,只能望洋兴叹!那么,米芾既然知道古人的弊病,他就立志要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讲得“入人”,让每个人都能读懂,这说明他还是比较注重人性化的。
但是他接下来说:“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这其中的一个字就能概括一种风格,要对书法理论有相当研究的人才能弄懂。他的意思是字要写得自然,要注意“形”,不要做作,线条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画出来的线条就“俗”,但是,“字”是书法吗?很多人都认可“书为心画”,“书画同源”,就是说书法和画的线条是相通的,自然意味也是相通的,何“俗”之有?再者,他说只要有“形”就行,忽略了书法的内涵,过多的强调书法的喜气,既不能“苦”,也不能“怒”,那么,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都不是书法了,能真正称得上书法的也许只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而且还只能是前半截,因为后半截王羲之也露出了苦相。
关于章法,他主张作大字要像作小字,作小字要像作大字,他并且指出了写大字不能用力捉笔,这样才能使毛笔保持灵活;小字又容易气局拘谨,显得小家子气,如果像大字那样宽博,点画就显得大气。
字势的把握是不容易的,书家显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才是最好的?米芾认为要有骨有肉,有筋脉,才能“圆备”。这与他“石刻不可学”的主张有关,米芾是较早将碑帖划分为两派的,他也为后世的董其昌的“南帖北碑”理论打下了基础。
学书方面,米芾也有论及:“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也就是“勤奋”二字。但是,米芾却又不是纯粹的勤奋,还有骨子里的“叛逆”精神,他自己说他学书从颜、柳、欧入手,后来又痛斥三家,这与他的“老师”王羲之极为相像,王羲之跟他老师卫夫人学书十五年,说这十五年真是“徒费时日”。这是一个成功书家成熟的标志,因为他的学问进一步提高了,弟子超过乃师,正就是弟子进步的体现。
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认为不能一开始就学米字,梁《评书帖》说:“勿早学米书,恐结体离奇,坠入恶道。”他认为米字风神太露,不够苍劲,偶尔有苍劲之处,又缺乏神采。实际上,何书可学,何书不可学,在当代早已不是问题了。古人居则划地,卧则划席,功夫既深,还有何书学不好?
- 上一篇:小楷临摹与创作杂谈
- 下一篇:苏州近现代的书法教育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