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百年画坛钩沉:大家轶事 雅俗皆是文章

兰亭书童 2010-09-23 热点透析 评论

本书封面(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百年画坛钩沉》,作者:斯舜威,出版: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10月版

    □1917年,张大千到日本留学。同学中有一位叫朴锡印的朝鲜人,是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同学,英文说得非常地道,张大千甚为佩服,相比之下,觉得日本人的英语说得太蹩脚了。

    一次,他对一个日本同学说:“日本人的英语真蹩脚,听听朴先生的英语说得多好。”谁料日本同学反唇相讥:“你不知道亡国奴的舌头是软的?要伺候人当然得学好话。”张大千听了非常生气,他用家里寄来的钱专门请了一个在天津长大的日本姑娘做翻译,决定从此不学日语。他发誓:今后不管身在何处,自己只说中国话。

    □1917年,吴昌硕的继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吴昌硕委托他一位姓陈的朋友从简办理丧事。几位同道挚友和施氏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吃了一顿豆腐饭,就命儿子扶施氏灵柩返回故乡,葬于安吉县鄣吴村附近的凤麟山上。

    丧事过后,那位姓陈的朋友交给吴昌硕一份奠仪单。吴昌硕说:“我不是说过一律谢绝吗?怎么还有这些奠仪?”再一看,奠仪中有一元、二元,也有七八元、十多元的。送礼的大都是亲戚、挚友,还有一些左邻右舍,却没有过去曾向他要过书画的达官权贵的名字。

吴昌硕(资料图片)

    为了感谢亲朋挚友的吊唁和馈送的奠仪,照当时的做法,应当去书店买来“谢唁帖”,填上名字,按奠仪单每人一张作为回谢。但是,吴昌硕却拿来宣纸,亲笔用工楷书写谢唁,然后一一送上门去。吴昌硕的书法,特别是他的工楷,在当时已是难得的珍宝。所以接到“谢唁帖”的,个个喜不自禁,互相传诵。那些达官权贵深悔自己没有在施氏夫人的治丧中送上一份“奠仪”,有的甚至想补送。

    一天,那位姓陈的朋友跑来对他说:“昌硕兄,丧事办完。但仍有几个人想要送奠仪,你看如何处置?”吴昌硕笑着说:“你去对他们说,这次不必事后补送了,就等以后我死了一起送吧!”

 


书画频道精彩推荐 

 


 更多精彩图片秀  

 


女星旗袍装大PK 张曼玉经典

 


如梦如画:中秋十大绝佳赏月地 

 ·

高清 揭秘神秘的古埃及壁画

 · 

黄永玉四年级办“美院”自封“院长” 

 ·

 马未都:人在巨富中死去是耻辱

 ·

爱到尽头:梅兰芳给孟小冬多少分手费 

 ·

美女才情:周慧敏的画

 ·

清本《红楼梦图》凸碧堂中秋赏月 

 · 

金庸笔下绝色美女大比拼

 ·

赫本回眸:难以抗拒的艺术诱惑

 ·

徐悲鸿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

情爱旋涡:罗塞蒂一生沉缅于病态爱情

 ·

没人敢娶林黛玉(图)

 ·

千古第一情人贾宝玉的悲剧  

 ·

宝钗心术不正 熙凤适合做老婆

 ·

谁给努尔哈赤戴了“绿帽子”?  

 ·

唐玄宗宫女四万 帝王的荒淫德性

 ·

秋日诗画 历代咏秋名诗

 ·

古今十大好色文人 上官婉儿同性恋

 ·

令曹操最钟爱的女子

 · 古代后妃后宫争宠秘诀

Tags:雅俗   画坛   钩沉   轶事   皆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