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失传工艺复原难入国家非遗 传承谱系不明确

兰亭书童 2010-08-31 热点透析 评论

    

用象牙蔑丝编织技艺制作的团扇

    在传统手工技艺行里,制作技艺由辉煌、鼎盛直至走向衰败、失传的个案层出不穷。当年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家用品,今天也只能通过稀有的现存文物一睹其芳容。面对无法复制的旷世奇物,人们只能扼腕叹息。能不能恢复制作是业内人都做过的内心拷问,有的人开始了长久的探索,并最终复活了这一传统技艺,他们在工艺美术圈里饱受赞誉,然而在申遗路上却走得并不顺风顺水。

    象牙蔑丝编织: 停滞于市级名录

    炎炎夏日不少人会有这样的遐想,古人是如何熬过难挨的夏天。在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两张这样的凉席,席面通体由薄如竹蔑、宽仅0.2厘米的扁平牙条编织成人字形纹,纹理紧密均匀,表面光滑平整,质地柔软,手感细腻,卷舒随意。据称,制作这样的凉席需取材上百只大象,因为实在太奢侈,雍正曾下令不得再加工这样的制品。从此这项技术转而用于制作团扇等小器物,随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终失传。200多年来,连专家都说,这种工艺现代人几乎不可能再恢复。

    上世纪80年代,还是上海长江刻字社一名技师的陈海龙看到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了一篇关于象牙蔑丝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这门工艺,从此痴迷。在没有任何技术指导及资料参考的情况下,他用3年时间成功复活了这门技艺。“由于工艺的失传,所有描述其制作过程的资料都是揣测的,抽丝法、劈丝法等我都一一试过,没用。”最后,陈海龙通过采用一种特殊的技艺破解了所有难题。在其创作的作品中,陈海龙最为珍爱的是一把用象牙蔑丝技艺制成的团扇。这把扇子的扇面是用宽0.8毫米、薄不足5丝的牙丝编织而成,扇面上嵌有本色象牙浮雕牡丹、蝴蝶图案,工艺令人叫绝,专家称“这是象牙史上的一个创举,技艺高超、巧夺天工”。此扇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陈海龙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2008年,象牙蔑丝编织技艺入选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海龙也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但是,如果继续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可能会遇到不少障碍。”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不无遗憾地对记者说:“因为将失传的工艺重新恢复,其间的传承谱系并不明确,从目前规定的国家级非遗名录评定标准来看,会有很多人提出疑问。” 这就意味着,这项重现了200年前皇家贡品的工艺暂时还只能在国家级非遗名录门外徘徊。

 

   1 2 下一页  

Tags:谱系   失传   复原   传承   不明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