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美术 > 画闻 / 正文

海峡两岸艺术种子交流计划让艺术种子萌芽茁壮

兰亭书童 2008-09-04 画闻 评论
“海峡两岸艺术种子交流计划”由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台湾震旦集团及热心推动华人当代艺术的仇浩然先生共同策划推出,旨在促进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为艺术新人搭建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和展示自己作品的魅力舞台。

  继2007年7月首届“海峡两岸艺术种子交流计划”在四川美术学院成功启动后,2008年7月10日,第二届“海峡两岸艺术种子交流计划”分别在四川美术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同时拉开帷幕。来自海峡两岸五所高校的十六名艺术学子,汇聚在“山城”重庆和“江城”武汉,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艺术合作与交流。



  作为东道主,四川美术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从学校领导到部门负责同志,都高度重视此次交流活动,尽力做出相应的安排,为两岸学子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次赴大陆进行交流的8名台湾艺术学子由台湾的三所高校推荐,他们组成两个小组分赴重庆和武汉两地参与交流。其中,台湾艺术大学的研究生江百鸿(雕塑)、何竹君(油画),长荣大学的研究生董世歆(国画),华梵大学的本科生卢伊伶(国画)是此次赴渝的4名台湾学子;华梵大学的研究生廖文豪(国画、书法)、余昇叡(油画),台湾艺术大学的研究生刘信義(国画),长荣大学的研究生曾意平(油画)等4人则奔赴武汉。



  四川美院推荐参加本次交流活动的4名同学分别是:油画专业的孟燕、朱志伟,国画专业的魏久捷和雕塑专业的张翔同学,他们均为07级的在读研究生。湖北美院推荐的4名同学分别是:国画专业的黄清泉,油画专业的潘鸥,版画专业的齐柠和雕塑专业的项祎同学。


在为期一个月的交流过程中,两岸的16名艺术学子组成多个合作小组进行艺术交流并共同创作作品。他们在充分了解彼此创作主旨、擅长表现手法的基础之上,围绕本次创作作品的关联性深入地进行探讨,积极开拓思路,力求在开放、自由的状态下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同学们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使得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其艺术创作也有着各自的鲜明特点。比较而言,台湾同学的作品现代感突出,思维与艺术表现手法趋于多元化,这大抵是因为台湾本土资源相对较少,而受西方文化影响颇多的缘故吧!但其中也不乏有坚持走传统路线,秉承传统绘画技艺的同学。而大陆学生的作品则比较强调对个体精神的表达和对生命的体悟,个性极为突出,地域特点较为明显。应该说,这与大陆院校多年来形成的办学风格和治学理念不无关系。



 


  四川美术学院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批年轻的艺术家聚集在川美所在的黄桷坪这个充满着自由、开放气息的艺术地带,在遍布于大街小巷的或外露或隐蔽的工作室内,潜心他们的创作。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501当代艺术中心等大型的工作空间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给台湾学子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如此大规模聚集的艺术群体和宽广的艺术空间在台湾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用几个字概况就是:很震撼!



 


  湖北美术学院也是中国大陆历史悠久的八大美院之一,多年以来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和锐意创新的艺术风格。而武汉这座长江之滨中心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也给学子们带去很多的创作灵感。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归元寺悠扬的钟声,还有美丽壮观的汉口江滩,都牢牢定格在台湾学子的脑海里。台湾长荣大学的曾意平同学,此次创作的油画就取材于台湾的观赏鱼与武昌鱼,他通过画面的布局让台湾鱼“西游”与武昌鱼“东进”,两鱼相遇,体现双方交流的主题。



 


  交流期间,两岸艺术学子们还进行了“山城一日游”,“江城一日游”,参观大足佛教艺术石窟,游览长江三峡等活动,增强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也增进了两岸学子之间的友谊。虽然同学们最终完成的作品所呈现的面貌各不相同,但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却是他们共同的心声。相信他们今后的艺术道路会更加宽阔,相信艺术种子终将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本次交流活动所创作的作品随后将分别在重庆、台湾、武汉、北京四地相继展出。

Tags:种子   艺术   茁壮   海峡两岸   萌芽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