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术 > 中华绘画 / 正文
生平简介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署劭。书斋名庄徽室,亦称圆赏楼,新仓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家,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独创的“陆维钊体”,在书法界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民国九年(1920)陆维钊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文史部,十四年应聘在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担任助教,为王国维的助手。后因祖父和母亲相继病重,十六年辞职南归,曾先后在松江女中、杭州女中、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解放后在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中文系执教。1960年调浙江美术学院任中国画系教授。1963年,受院长潘天寿委托,主持创办书法篆刻科,任科主任,填补了我国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空白。
陆维钊多才多艺能诗词,擅书法、绘画、篆刻。书法造诣尤深,早年即临摹历代名迹,对甲骨文、金文、篆隶、行草等书法法功力深厚。晚年自辟蹊径,创造出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书体,在书坛独树一帜,蔚为大家,蜚声海内外。其绘画取“南派”之法,溶书法于画,擅作泼墨山水,格高意远,配上诗词题款,以三绝著称画坛。
陆维钊蜾扁书
蜾扁是借用古书体名,徐铉、吾丘衍等以为"非老笔不能到"。然古之蜾扁,今人无由见之。陆先生晚年独新创此体,非篆非隶,亦篆亦隶,曾称陆维俞钊体,现已称为扁篆。这是陆先生在书体上之重大突破与创造,也是对当代书坛的杰出贡献。
陆先生创造此体,有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历时亦约十数年之久。先生自言:"《三阙》、《石门铭》、《天发神谶》、《石门颂》,余书自以为得力于此四碑。"先生所创扁篆,即立基于《石门颂》,此点似未见尚论者拈出。如谓不然,则请看《石门颂》中坤、灵帝、堂、尤、则、登、荒、意、"宁静"之宁等字,当谓吾言不虚,然代仅此何足以创新体,故须十余年之反复探求始毕其功。
陆先生原长于篆隶,而特精隶书,隶书亦喜用篆法。六十年代中期,隶书已经成熟,集中所收"抽宝剑;缚苍龙"、"同心干;放眼量"二联,笔力千钧,龙威虎镇,气象万千,近世无有其匹。先生不满于已得之成就,甚欲创造将篆隶合一之新体。此创造欲望源于陆先生天赋中之固有(如先生喜用篆法为隶),亦缘于数十年功力之所积,创此体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易扁为长,纯用隶书之内法,整幅布局亦用隶法,即字距宽,行距紧。唯字画构造按许氏篆文,显得生硬,且篆体笔书多,扁形中显得挤压,结体不安,亦不美。
第二阶段:易扁为长,篆隶笔法并用,字书构造不变,结果,整幅布局不稳。因长形中入隶法,上窜与横突之笔梢甚多,行距难紧,整幅布局与个字结体均不美。
陆先生乃作反复推敲,反复试验,反复书写,偶有成功之字则检出,一时入于着迷状态,积少成多,寻其所以美之规律,据此进行更详细之总体设计,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字形易成扁方,实已接近正方,个别甚至有稍呈长方者。字书构造仍用篆文,笔法亦基本用篆,即使长撇亦用篆笔内。惟横书长者用隶之波磔,然绝对不用雁尾,只如《石门颂》或《曹全碑》之书尾微微上揭而已。有双肩者,如宝盖头,用隶内法,但不用点。或用甚短之直将曲度甚微之弧线分向两旁,两旁用直拦住,直必稍稍上耸出弧线之上;或即金字塔形斜分两边,顶角一百二十度左右,到字之宽度时两肩直垂而下,不上耸。无点之盖,亦用隶法。其余则全用篆法矣。然亦甚有讲究,小口纯用篆法,大方框虽则用篆笔,但横用须时针向之弧线外拓,弧形向上拱,底线与之平行。方框内不管几横,均作平行线。结体最后还是归结到笔法组合的成功。 至此个体之字成矣,而整幅显得松散,因方形圆角之个体不易与两旁相关,先生乃出最关键、特色最著、完全出人意表之一着:将字之有左右两文者拆裂两半,中间距离拉得极大,将两半部各向左右之字紧贴。一出此着,即产生奇异效果,整幅即显得十分紧凑,精神全出,又因一行中不可能全是左右组合之字,故虽有数字中开,行气极无影响,反而出现一种奇特之美。至此,扁篆创造即告成功,时在一九七六年之际。 此为一般规律,精熟之后,随机应变处甚多。如《毛泽东答友人诗句扁篆轴》首行之"长"与《毛泽东答柳亚字七律扁篆轴》第四行之"长"字,即大相异且不能互换,前者易后者,捺笔伸出行外,后者易前者,则与其旁"章"字之扁框相撞,于此更可见先生布白迫害出神入化。
先生创造此体,极为艰苦,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有时甚至用钢笔结成的千字文一通,此为珍贵资料,可惜至今不见下落。
有人以为陆先生的扁篆"功亏一篑",理由是"从先生的一些传世作品中,这种转换(笔者按:其所指为以篆之长易扁,用隶书的扁结构写篆书的圆转笔法)不无生硬之处,特别是在一些多字的大幅作品中,避让与环转的痕迹十分明显。"意见并没有错,而研究方法似误。衡量一种创造是否成功,不能依传世之不成熟的作品为依据,而应以已经成功的且已达一定数量之作品为依据。本集收入大量扁篆作品,均是陆先生晚年所作,看了这些作品,是否还有功亏一篑的感觉呢?我再从其中举出七幅,我以为是最成功的代表作,不仅足以说明陆先生的创造已毕其功,而且已经精熟。这七幅是:《毛泽东答友人诗句扁篆题签》、《毛泽东长征诗句扁篆轴》、《陈毅诗扁篆轴》、《鲁迅赠田涉归国诗扁篆轴》、《潘天寿常用印扉面题签》、《胡宛春书题签》、《毛泽东答柳亚子七律扁篆轴》。笔法篆隶兼施,方圆并用,不仅毫无硬之感,而且精练洞达(刘熙载:中透日洞,边透为达),节律内畅,蔡邕所谓?若坐若行……"之生命现象,于此可见其意。即小如"潘天寿常用印集"七字,字字如画一幅,生气逸出,不可名状。而《毛泽东答柳亚子七律》这一多字大幅,更是巧夺天工。扑跌腾挪,宛如群孩之嬉戏;抑让存礼,俨然君子之风度,真是美妙无比。弘一大师所追求图案效果,不啻小巫见大巫矣。此幅顺看美,倒看亦美,横看亦美,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陆先生所创扁篆,气清骨朗,格调之高,并世无伦,若说天假之年,陆先生的扁篆将更多姿多彩,我是同意的;如谓先生的创造功亏一篑,不到大师水平,则不敢苟同。事实胜于雄辩,先生手泽所存,尚论者自能会,毋用我再多言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猜你喜欢
- 2015-03-16 赵涌在线重推艺术找家3月当代艺术专场
- 2015-03-16 2015深圳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开幕
- 2015-03-15 艺术品市场起伏:艺术区内中国式生存法则
- 2015-03-15 中国近现代书画为何能“抗衰”
- 2015-03-15 书画升值高于房产 当代名家30万/平尺
- 2015-03-15 春拍总额破200亿元 当代瓷器处价值洼地
- 2015-03-15 杭州将举办国际当代优秀水彩画家展
- 2015-03-15 中国近现代书画12大名家精品展
- 2015-03-15 “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展
- 2015-03-13 如何开始收藏第一件当代艺术
- 搜索
-
- 12-02德国的大师艺术
- 12-02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 12-02诗情画意李可染
- 12-02罕见的晚清名人书法
- 12-02米勒的写实世界
- 10-10福建民俗画大家陈友荣作品欣赏
- 04-14王朔撰文忆亲家朱新建:曾因怕尴尬不想见他(图)
- 03-31四川电视台《巴蜀画坛》:何开鑫翰墨人生
- 03-27邓化鸣携手梦晓为田子坊顾仁源画展作主持
- 03-03走进周鹏飞的书画世界
- 29711℃徐悲鸿生平
- 12196℃陈德宏花鸟画作品欣赏(一)
- 9462℃宋代名家山水画(一)
- 9208℃一尘不染的郑板桥
- 7496℃齐白石花鸟画作品(三)
- 7127℃宋代名家山水画(二)
- 6609℃宋美龄的山水画
- 6541℃吴冠中水墨画欣赏
- 6028℃宋代名家山水画(四)
- 5981℃范曾白描人物
- 10-10福建民俗画大家陈友荣作品欣赏
- 05-27范曾写意人物(一)
- 05-27范曾写意人物(二)
- 05-27王叔晖工笔人物画《西厢记》(16幅)
- 03-10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三)
- 03-10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二)
- 03-08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一)
- 03-07唐寅山水作品选
- 03-07齐白石花鸟画作品(三)
- 03-07齐白石花鸟画作品(二)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