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篆刻 > 印学杂记 / 正文
1、陶瓷印的概念?
答:陶瓷印就是用传统制作陶瓷用品的原料,经过多工序加工制作成的印章。
2、陶瓷印的制作过程?
答:陶瓷印的制作需要经过原材料粉碎、制陶泥、印模加工、印模打磨、印章创作、刻边款、印模上釉、印模烧制、印模成品处理等过程。
3、陶瓷印的优点和不足?
答:优点是:成本低、色彩丰富、坚硬无比、保存方便等。不足是:工序繁琐、不易操作、从创作到成品时间较长、一但成品后,不可打磨另刻。
4、刻陶瓷印的注意事项?
答:首先要知道陶瓷印模为泥胎,不要受潮、见水。其次要轻拿轻放,避免碰坏印模。
5、陶瓷印的保存?
答:没有特殊要求,脏后水洗、擦干就行。
6、陶瓷印和石印的区别?
答:陶瓷印烧制前为泥胎印体较柔软,没有石印硬度大,烧制后比石印硬度大,抗碰摔力强。
7、陶瓷印和石印那种实惠?
答:这只有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喜好和用途来确定了。目前市场上普通的、常见的青田、寿山练习石料,根据尺寸和成色价位应在2-50元不等。但成色较好的中档石料也应在500-2000元不等。成色上乘的石料动辄就在万元以上。所以两者的可比性太小。
8、刻陶瓷印和石印感觉一样吗?
答:当然不一样,主要的区别在于:石印硬度比陶瓷印模大得多,陶瓷印模为泥胎,阴面柔软,下刀非常轻松,可能第一次会不习惯,但我的体会是当尝试完一方印后,会感觉非常美妙,在印面上随心所欲,突然感到刻印原来是那样的轻松有趣。我为此创作了《方寸大将军》印章,就是我的亲身体会。
9、刻陶瓷印的边款有何注意事项?
答:边款最好刻在印的下部,以免上彩釉时将边款盖住。边款最好简明。如需要拓边款,可单独注明,在上彩釉时将边款面留空,不过此面呈白色,不好看。我认为如不是要拓边款而只是作为自己创作记号的话,用几个拼音字母来表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常用此法,就像油画作者落款一样。
10、陶瓷印能刻细朱文吗?
答:当然可以,并且比石印要省力,更适宜创作。
11、刻陶瓷印的刀法与石印有何区别?
答:刀法在于个人的习惯,因印模较石料柔软,下刀时先轻轻的用力,待逐步找到感觉后再随心所欲,我的体会是:用篆刻刀,先用斜刀、切刀找感觉,再尝试用冲刀等其他刀法。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和工具来完成创作,相信完成过几方后,会找到适合自己方法的。
12、陶瓷印的创作步骤?
答:刻制方法同刻石料相仿,先用500号砂纸磨印面,再用800-1000号砂纸磨平印面。白文印的创作,将墨涂在印面,干透后再动刀;朱文印用墨画好印稿,干透后再动刀。
13、陶瓷印印模刻完后在未烧制前能盖印泥看效果吗?
答:可以,但要注意,盖完后不要擦印泥,因为印模为泥胎在擦印泥的过程中会损坏印面,但可以在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待高温烧制后,印泥会消失。我建议最好不要盖印泥看效果,这样会将印泥弄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刻完后在镜子里进行修改,也可以将印面拍照,在电脑中将印面翻转,效果更好。
14、陶瓷印如何盖印?
答:与石料的印章该印法相同。但较大的印面在盖印时要费些功夫,需要将宣纸反过来用手指盖,将印文压实。我建议盖陶瓷印最好在一块软硬适度的橡胶皮或书本上效果最好。
15、陶瓷印烧制完成后印面还需要处理吗?
答:当然,因为陶瓷印烧制完成后印面上会留有耐火材料的残渣,需要清理后才能使用,我的做法是,先用砂轮轻轻抹掉残渣,再用500号砂纸打磨,最后用800-1000号砂纸磨平。
16、陶瓷印烧制完成后印面还能修理吗?
答:可以,印一旦烧制完成,其坚硬无比,俗话讲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就是指的他了。只能进行细微的修改,大的笔画是没法动刀了。所以请您在创作时要多多构思。修改时要戴上眼镜,避免碎瓷蹦到眼睛里。所用的刀具用淘汰不用的合金刀就可以了,好的刀具一下就废了。最好将修改工序完成在印模烧制前。要知道烧制出成品印的线条是具有独特味道,不再动刀为上。
17、陶瓷印用何印泥?
答:同石印用印泥,建议最好选择上海西泠朱砂、镜面、箭镞等品名的印泥,好的印泥会为您的大作锦上添花。其实一盒好的印泥,能用许多年。
18、陶瓷印烧制后会变形吗?
答:会变形。所烧的陶瓷印,因要经过1300度的高温长时间的烧制,其过程难免出现变形、爆裂等情况,实践证明2.5-3厘米之间的印模,此规格变形小,印面平整,盖印效果好,用于实用。尺寸大的用于展览,印稿效果独特。我经过4次的试验,基本掌握大印的烧制方法。我曾经烧过13*13*3厘米的巨印,并且效果不错,只不过盖印时要费些力了。尺寸大的印在烧制过程中要用特殊的方法来完成。
19、陶瓷印是实心还是空心?
答:当然是实心,所以为了保证质量,陶瓷印的高度一般不超过4厘米,印面越大,高度越低。烧制后沉甸甸的,感到很厚实。
- 上一篇:篆刻创作盲目跟风是自毁出路
- 下一篇:当今篆刻印坛名家现状分析
猜你喜欢
- 2015-03-15 中国印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开幕
- 2015-03-13 专家讲解古陶瓷的科学鉴定和收藏
- 2015-03-13 中国陶瓷器的南派与北派
- 2015-03-13 “当代陶瓷”收藏热度上升
- 2015-03-13 金陵篆刻王刻章上万枚 50斤石头刻“印王”
- 2015-03-13 智造陶瓷的生活美学
- 2015-03-13 陶瓷正处起步阶段 当代陶瓷升值空间大
- 2015-03-13 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之高温彩
- 2015-03-13 现当代艺术陶瓷:距离春天还有多远?
- 2015-03-13 《汉代陶瓷鉴赏》一书在广州首发
- 搜索
-
- 01-28印泥的收藏和使用
- 08-15中国四大名砚简说
- 08-15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二十 许雄志
- 08-13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九 张弓者
- 08-08巴林石玛瑙冻的形成与保养知识
- 08-08端砚著名坑洞有哪些?
- 08-08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八 葛冰华
- 08-05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七 陈国斌
- 08-04端砚名家:陈洪新
- 08-04浅谈篆刻的运刀
- 6855℃篆刻常用章法要领
- 3061℃篆刻讲座:章法分布50例(一)
- 3032℃印章名称
- 2843℃篆刻讲座:章法分布50例(二)
- 2838℃民族精神的一种范式:金石精神——篆刻艺术意识形态论
- 2482℃篆刻工具
- 2277℃篆刻刀法
- 1506℃刘源篆刻作品选登
- 1459℃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 1426℃战国朱文官玺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