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篆刻 > 印学杂记 / 正文
张树篆刻——沉潜与隐忍
作者:邱才桢
老友张树先生印集出版,承蒙错爱,约我写上一段文字。关于树兄篆刻的文字,我已写过多篇,但每次均兴味无穷。一者,当然是因为树兄篆刻高妙,每次写完,都觉言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了。二者,于我而言,我也把这当作挑战自我的一个项目,看看同一个对象,到底有多少种观察和思考的可能?因此,我要感谢张树,他给我的启发太多。张树篆刻:沉潜与隐忍
尽管相识有年,但张树与我,见面的时候并不多。即便见面,聊得也很有限。即便聊天,话题也很发散。他说话时不紧不慢、期期艾艾,常常为寻找一个合适的词沉吟良久,而后思绪又飘散到别处去了。更多的时候,是默然端坐,若有所思,或一无所思。这样子,常令人哑然失笑。
因此,在我记忆的底片中,日常生活或物质生活中的张树,是相对模糊乃至晦涩的。但他的作品,书法、绘画与篆刻,照亮了我们通往他精神世界的小径。我常常是通过他的艺术,而不是日常交往,来建构我所认为的张树的精神形象,从而丰富我对张树的整体认知的。
近几年来,张树篆刻的个人风貌日趋鲜明:静穆雅致、虚静平和。诚然,这是艺术中较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可以勉力追求得来,也可以天性流露而成。尽管技法纯熟,张树对于技法,越来越显露出漫不经意的态度,于是,平淡悠远之致经常从其印面中浮现开来,逼人眼目。
刀笔关系,在篆刻发展史中,基本上是此消彼长的。纷繁复杂的"刀法说"强调的是篆刻的本体性质,"使刀如笔"或"印从书出"表白的则是书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具体而言,是印章之于书法的从属地位。不同的强调自然导致了不同的风格。在我看来,对刻刀本身的性质或对线条书法意味的强调其实并不关键,关键在于,这种线条是否有效完成了对印面意境的营造,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张树的篆刻,早期强调线条中刀法的爽利之感,冲刀向前、略无滞碍。而近期作品,线条凝练妥贴,含而不露,或微露毫芒。对于线质的锤炼和打磨,他自是别有会心。在刀笔之间,他找到了平稳安闲的中间地带,而这地带,为他个人所独有。
刀笔关系,除了线条质感、情调、力度有别之外,还在于其时间感和运动感的不同,而这些都直接与作者情绪、气质、性格相关。恣肆汪洋与隐忍不发的所反映的个人状态自然有别。张树更多地倾向于后者。他所呈现的,更多的是留驻,而不是放纵。
这种"留"、"放"之间的此消彼长在他篆刻的空间处理中也不难发现。对空间大开大阖的处理让位于空间的自然流动,这使其作品呈现出空间转换趋于静止之感。这种静谧安详的气息与线条特质契合无间,营造出极富个人特色的意境。
艺术家的成长途径无非两种,向外汲取与向内沉淀。倾听自己内心与了解外部世界同等重要,甚或过之。张树显然更倾向于聆听自己内心感觉,并很好的找到了与外部世界,古人和今人之间的距离和平衡点。而这些,需要很多年的累积、沉潜、调试方能达到。
我隐隐觉得,张树的艺术风貌与他的考古学知识背景,以及佛学修养有着某种隐秘的关联。事实上,很多时候,我觉得他更像活在当下的某位古人。正如艺术史中有着"拟古"、"摹古"、"临古"多种类型一样,与古人贴近的程度远近深浅有别。艺术界也不乏各种拿古人说事的艺术家。对于古典或传统,大多数艺术家扮演着李逵或李鬼的角色,其作品与行为具有"绑匪"或"优孟"的性质。
张树对于古典,更像作为头陀的行者武松,虽然不在其位,但认真行使着行者头陀的职责。他的艺术,自然也是"在路上"的进行时,至于将来造化如何,除了个人努力,还在于机缘。
相对出家的佛界弟子对佛学的参修而言,作为"慧树居士"的张树之于佛学,显然只是一种"中间状态",除了虔诚,也不乏观望。我想说的是,张树对于自己的篆刻,是否应该果敢地做些取舍,从而更趋于精纯?自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或可延伸到对他的书法、绘画,甚或其他问题之中。
- 上一篇:韩天衡自评自用印“味闲”
- 下一篇: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徐云叔先生访谈
猜你喜欢
- 2015-03-15 中国印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开幕
- 2015-03-13 金陵篆刻王刻章上万枚 50斤石头刻“印王”
- 2015-02-10 81枚大佛印石背后:80后篆刻家的执着与责任
- 2015-02-02 谢纪元书法篆刻展在西安开展
- 2015-01-27 长三角三省一市十印社篆刻精品联展(合肥巡展)
- 2015-01-19 上海书法篆刻作品安徽展亮相合肥
- 2015-01-09 第二届中华妈祖文化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入展名单
- 2015-01-04 枣庄篆刻家向万印楼捐赠作品
- 2015-01-04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征稿启事
- 2014-12-31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正式启动
- 搜索
-
- 01-28印泥的收藏和使用
- 08-15中国四大名砚简说
- 08-15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二十 许雄志
- 08-13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九 张弓者
- 08-08巴林石玛瑙冻的形成与保养知识
- 08-08端砚著名坑洞有哪些?
- 08-08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八 葛冰华
- 08-05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七 陈国斌
- 08-04端砚名家:陈洪新
- 08-04浅谈篆刻的运刀
- 6855℃篆刻常用章法要领
- 3061℃篆刻讲座:章法分布50例(一)
- 3032℃印章名称
- 2843℃篆刻讲座:章法分布50例(二)
- 2838℃民族精神的一种范式:金石精神——篆刻艺术意识形态论
- 2482℃篆刻工具
- 2277℃篆刻刀法
- 1506℃刘源篆刻作品选登
- 1459℃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 1426℃战国朱文官玺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