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篆刻 > 印坛人物 / 正文
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王老的年龄相差60多岁,是实实在在的晚辈。虽然中学时代和王老的孙辈是同学,但我真正接触到王老一家已经是2002年以后。其时王老身体已然不好,长期住在医院,我一个后辈末学,更不敢轻易去打搅,也因此失掉了聆听教诲的机会,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然而回想起来,王老一家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1993年,我升入南京市第五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当时,对印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竟自己买了印石和刻刀,对照书本刻起印章。初二一开学,我就迫不及待报名参加了南京印社主办的南京业余书法篆刻学校篆刻班。作为当时全班年龄最小的学员,难免有些紧张,甫入教室,当时主管教务的何兆钧先生就递给我毛笔书就的名条,让人感觉既严谨又亲切(何兆钧先生的孙子也是我当时同班同学)。学校的教学管理井井有条,课堂气氛活泼融洽,两位主讲老师也个性鲜明,各有擅场,徐利明先生的渊博潇洒和苏金海先生的稳健严谨都令人敬佩不已。当时正是南京业余书法篆刻学校最为鼎盛的时期,上课的地点就在五中的教室。十多年后,各科的主讲老师均成为一方名家。后来我才知道当时的教学工作其实都是在王老的主持下展开的,南京印社内部开会,也在王老家中,到了吃饭时间,常常就在王老家中享用“工作餐”。也许正因为王老寓所临近五中,业余书法篆刻学校才选址五中开班授课。如今南京城稍长一点的书法爱好者,提到业余书法篆刻学校无不赞誉有加,像这样高质量的书法普及教育,远非今天社会常见的各类书法学习班可比,这其中,就凝聚着王老大量的心血。我常以为,人生在世应有所追求,古人所说的“志当存高远”或不可期,然而应有所爱好,这就如张宗子所说的“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我从少年时代心性就浮而不纯,爱好芜杂,但对于篆刻艺术,却始终能保持着一份兴趣。王老当年主办的业余书法篆刻学校,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许多像我这样的人,让他们能“得其所好玩而老焉”。如今我在学校也给美术班的学生讲授篆刻,未曾辜负众师长昔年的教诲。努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辈不可推卸的职责。
2002年,我中文系毕业后到南京幼儿师范学校工作,恰与王老的女儿王吉鸣先生一个办公室,王吉鸣先生乐观健谈,大有乃父之风。闲来无事,王老的趣闻逸事常常是我们聊天的话题。而我对王老的真正了解,也即由此而来,更因此有幸得睹王老的收藏。王老久寓金陵城中之兰楼,取《红楼梦》中“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的句子,自号“金陵王”。家中藏有举国无双之紫檀木书案,故宫博物院朱家潜老先生每到南京必来“瞻仰”此案,此为收藏界共知之事。如此情景与曹公诗句何其相似?其自号“金陵王”的豪迈气魄和用典的机智巧妙,又令人折服。还有一次在王老家中看到数方磨掉印面重刻的佳石,其中竟有陈巨来等名家的边款,我颇为惊异,询问后才知道因为王老喜欢好印石,即使本是名家治印,兴之所至,也会磨掉自刻。这种气度,试问当今有几人能及?类似这样的趣闻奇事,不胜枚举。在我这样的后学晚辈看来,真是富于一种传奇色彩,也深深感到王老的通达博学、平易风趣和超逸豪迈的人格魅力。拿之与《世说》人物相较,也毫不逊色。2007年,王老几度病情严重,王吉鸣先生本想在王老生前实现他的愿望,将王老多年珍藏的古玩精品结集出版。承蒙王老一家的信任,其中王老收藏的印章,交由我来钤印拓款。赵之谦、黄牧甫、吴让之、王福庵……这些难得一见的印章原石,对于一个篆刻爱好者来说是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摩挲其间,得观其章法用刀,其获益可谓不巨乎?!又因墨拓边款颇为耗时,王老竟将数十方有边款的珍贵印章让我带回家慢慢拓款,当王吉鸣先生用纸箱盛着王老毕生珍藏的印章亲自送到我家的时候,我深深感到王老一家人的博大胸襟和对我的极大信任。这一匣印章,从文兰桥到程穆倩,从赵之谦到王福庵,随便拿出一件都是价值非凡的珍贵之物,就这样在我家放了近一个月。我是一个后辈末学,王老一家对我的这种信任,令我感动不已,也让我体会到这种交心的感情。每当思及此事,我都不禁想到董每戡先生的诗句以自勉:“书生自有嶙赠骨,最喜交情最厌官。倘若推诚真信赖,自能沥胆与披肝”。
4月30日,阴雨。我得知王老遽然大归的消息后,心中有一种空空荡荡的感觉,这种感觉无法形容,是悲凉更是失落,仿佛觉得大树已倒,偶像失却,传奇终结,神话破灭。现世中的大家耆老,在后辈学人眼里口中,本自有一种风流气质表率精神,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卓然超群的大家风范,而如今这样的人物一个一个离我们而去,怎能不令晚生们感怅伤悲呢!再去王老家吊唁,昔日古雅的厅堂已是四壁挽联,往时的笑语也已化作静默,让我不忍久留。匆匆告别回家之后,哀思难尽,斟酌再三,草拟了一副挽联“诗书而外,更有鉴藏闻天下;金石之间,何须桃李怅千秋”。联虽不工,却是我一个后辈眼中真实的王一羽先生。徐利明先生主持的“王一羽老人追思会”在静海寺召开。会场之中,让我觉得王老留给其家人乃至周围人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已经触及到许多了解并尊重王老的人的灵魂深处,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王老作为自己的榜样和表率。这一种影响想来亦不会因人事变迁而湮没,这不能不归结于王老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
先生一去,留给想要问学的后生晚辈永久的遗憾。王老的博闻强记的知识、左刀右笔的功力、幽默诙谐的趣谈以及他丰厚的收藏、坚强乐观的品格,将永久铭记在后人的心中。五月中旬,王老家人将王老生前留下的几十册印谱和散页交由我整理编目,我乃有缘一睹王老篆刻艺术的全貌,从早年的平正工稳到后来的变法图强,让我深深觉得王老的天资和毅力非常人能及。这批印蜕之精华,部分收录在黄山书社出版的《兰楼印存》之中,而现存的数量不下十倍之,整理出一部更能反映出王老篆刻全貌的作品集,是王老后人和我们后学共同的愿望,我们都希望能努力做好这项工作,让更多人了解王老的为人和成就,以此告慰王老的在天之灵。
王一羽篆刻
- 上一篇: 鞠稚儒:一个创造奇迹的篆刻家
- 下一篇:吃甜食的蚂蚁 ——徐庆华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2-28景阳冈武松打虎 也说石农刻印章
- 04-22春风化雨刻薄意---初识雨翼
- 04-07中国书协会员吕庆宜篆刻作品选登
- 04-02著名篆刻家陈兆育作品欣赏
- 08-13北碑晋唐书法入款的篆刻家矫健
- 07-31霍文才 书印双绝的青年才俊
- 07-09胡 强 游刃不倦,秋石千印
- 07-03高申杰 始知真放在精微
- 07-01高庆春 熟事要当生事做
- 06-19戴 文:书画兼修 游刃篆刻
- 11432℃赵之谦篆刻作品欣赏
- 5284℃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 3534℃男低音刘彦湖
- 3494℃苏金海其人其印
- 3273℃尽精微 致广大——说说毛国典的篆刻艺术
- 3097℃辟一代书刻雄风(博物馆巡礼)
- 2768℃来一石其人其印
- 2573℃著名篆刻家陈兆育作品欣赏
- 2564℃中国书协会员吕庆宜篆刻作品选登
- 2482℃我与杲伟
- 02-28景阳冈武松打虎 也说石农刻印章
- 04-22春风化雨刻薄意---初识雨翼
- 04-02著名篆刻家陈兆育作品欣赏
- 11-12近现代苏州印人小传
- 07-04王禔(1880—1960)
- 06-04齐白石生平——从雕花匠到艺术家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