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篆刻 > 篆刻创作 / 正文
(五)公元1271年~公元1949年
即元、明、清、民国时代。
这一时期,蒙古族、满族等发展迅速、走向强盛;西藏归入祖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形态进一步巩固。
进入19世纪,国力衰退。而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结成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整体,并在20世纪后半叶完成中华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和全民族的共同发展进步。
(1)蒙古
蒙古族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的民族。蒙古族的起源包括:匈奴、东胡、柔然、突厥、回鹘、契丹、汉族、室韦,以室韦诸部为主源。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国于漠北,号大蒙古国。1236年,窝阔台设国都于和林城,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元,并于1276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中国的封建王朝。传至九代,1368年,明军攻入元大都,元顺帝退出中原,其继承者据有漠北,仍用元国号,史称北元。清朝建立后,北元归入。
蒙、元时期先后行用过两种蒙古文字。一为畏兀蒙古字,属于拼音文字,即以畏兀字母(古回鹘文)书写蒙古语,创制于成吉思汗建国之初;另一为八思巴蒙古字,依据藏文字母改制而成,由元初国师八思巴创制。
元朝一代,八思巴字始终作为官方文字行用。元亡后,北元还在用以铸造官印。后来,蒙古畏兀字经过改革,沿用至今。
蒙、元官印印文有畏兀、八思巴字、汉字三种。现存梵蒂冈档案馆的一份外交文件上留有大蒙古国贵由汗的御玺印记(见图21),为双钩体畏兀字式样,是少之又少的早期蒙古印章中的绝世精品。八思巴文官印(见图22)是元代官印系统的主流,皆为阔边细文式样。
元代印章艺术成就最高者,当为民间押印,堪与秦汉印媲美。其中八思巴文押印(见图23),形制多变,印风质朴,妙不可言。
(2)藏
藏族是由吐蕃族直接发展而来的,同时又融入羊同、白兰、党项、吐谷浑等民族。历史上称为吐蕃、蕃子、西蕃等,民国初年才正式定名为藏族。
藏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始于公元前九世纪的象雄文(又称玛尔藏文)。公元7世纪,吞米·桑布扎受命依据玛尔藏文创制全新的藏文体系,被称为吞米藏文。
印章,藏语称为“唐木噶”。
藏族地区历史上长期实施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由元、明、清及民国中央政府颁发给藏族宗教领袖的印章具有官印功能。但最具民族特色的藏族自治印章是黄教僧侣印。
僧侣印章,印面较小,多以宗教题材为内容,常常图文合一,纳日月天地、经典花物于方寸之间,淳朴厚拙、气象万千。当然,这些图案纹饰是有特定的宗教含义的。如:吉祥法轮纹为一般僧侣所用;宝剑、经卷、莲花纹为显宗闻思院的僧侣所用;“十相自在”纹为时轮学院的僧侣所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参阅图24、图25)
(3)满
满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作出重大贡献的少数民族。
先秦时期的肃慎、汉魏时期的挹娄、宋辽时期的女真,都是满族的先人。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其子皇太极定族名为满洲,简称满族。次年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朝覆灭,清军入关,清庭迁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
满族历史上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公元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多尼、葛盖两人在蒙古文字的基础上创制满文,颁行于世,史称老满文。1632年,皇太极命达海改进老满文,主要办法是增加圈点,另新增10个外字,史称新满文(或称有圈点满文)。
满文入印者,多为官印,绝少民间印。
清代官印形制承袭明代官印旧制,铸造、管理更加严格。作为统治阶层的象征物,其精神性价值远远高于艺术性价值。
入关前,清代官印以满族本字入印。入关后,清庭对汉文化采取学习、兼容的态度,反映在印章上,从帝王到百官,各级官印皆满汉合文。其中,满文仿汉篆书,作大、小、玉箸、上方、柳叶、雕虫、燧书、蝌蚪、龙爪、坟书、麟书、龟书、龙书、剪刀、芝英、璎珞、垂露、奇字、殳、鸟书、转宿、金错、悬针、鸪头、钟鼎、垂云、鸟迹、刻符、飞白、倒薤、碧落、鸾凤篆32种。晚清时,因战官印多有遗失,新铸官印为示区别,在满文篆书与汉文篆书中间加铸一行满族本字。(参阅图26、图27、图28)
(4)回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一个民族。回族的起源可上溯到7世纪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而主源是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东迁的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伊斯兰教是回族形成、发展的纽带。
回族的语言,在其东迁的初期,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以汉语为共同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词语。阿拉伯文字在回族内一定范围中使用。
清咸丰六年,云南回民领袖杜文秀率部起义,建立大理地方武装割据政权,历时17年。大理政权曾经颁发过各类职官印章,多为汉字篆书式样,唯有“总统兵马大元帅杜”印(见图29)采用阿拉伯文与汉文篆书合文,为历史上阿、汉合文官印仅见者。(待续)
- 上一篇:从民族学的角度谈少数民族印章(二)
- 下一篇:从民族学的角度谈少数民族印章(四)
猜你喜欢
- 2008-07-06 从民族学的角度谈少数民族印章(四)
- 2008-06-19 从民族学的角度谈少数民族印章(二)
- 搜索
-
- 04-18《惠风和畅》吕庆宜作品集
- 07-31陈麦青:周柬穀的治印艺术
- 07-25朱恒吉——平整中寓流动
- 07-15张炜羽:楚简帛文篆刻创作自述
- 07-03张奕辰:广采博取 意与古会
- 07-01高庆春:我的书印艺术之旅
- 06-10刀下出蹊径 印中留风情
- 06-10高松年:别具意趣雕瓷章
- 06-10陈根远:会心不语拈花笑
- 10-23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陈振强
- 3424℃“日庚都萃车马”印略谈
- 3183℃书法家张鄂生篆刻作品欣赏
- 2995℃感受“花窗”
- 2651℃邓石如篆刻
- 2627℃吴颐人篆刻
- 2507℃徐三庚篆刻 (上)
- 2416℃刘源篆刻作品选登
- 2359℃视角的触动——简析烙木印
- 2255℃静雅方寸间
- 2168℃丁敬的篆刻
- 04-18《惠风和畅》吕庆宜作品集
- 09-17徐三庚篆刻 (上)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