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篆刻 > 印坛人物 / 正文
韩天衡老师把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形象地比喻为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双翼,惟有如此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在当今篆刻界,孙慰祖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
丁亥六月,家洪送我一本孙慰祖的《可斋论印三集》,这是他继《孙慰祖论印文稿》、《可斋论印新稿》后的第三本印学研究文集。轻轻地翻阅这本厚厚的书,闻着散发的油墨清香,这些洋洋洒洒近50万文字,是他在近四年间完成的,我又从书橱中取出《孙慰祖印稿》、《孙慰祖印选》等书,这些书也是近几年出版的,加上他以前的专著共有二十本,厚厚的一大摞。丰硕的学术和创作成果,显示了孙先生深厚的学养和充沛的精力,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某日家洪告之,孙先生偶得余暇,于是,欣然同往拜访。
平时孙先生很忙,偶尔见面也是行色匆匆,但他随和、健谈,其话题大多是围绕印展开的。记得,去年青田石雕博物馆成立时,孙先生作为嘉宾,我也有幸厕身其中。当时,可谓印坛名家大聚会,有不少慕名者找孙先生探讨和交流,即使在饭桌上,谈得最多的也是印学。我知道,孙先生素来低调,不喜应酬和张扬,许多采访都被他婉辞。他曾多次说过,我只想抓紧时间,静心做些对印坛与后人有益的事情,不想做热闹于市的明星。因此,那日,我并没有讲明要采访的意图,只是围绕他的研究和创作,开始了我们轻松的聊天。
多年来,孙慰祖在印学研究方面,从课题方向,研究方法,到学术观点,都以其开拓性、前瞻性和首创性的学术风格,取得了有口皆碑的辉煌成果:
主持完成了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印章馆”,这是国内外第一个中国玺印篆刻陈列的展品体系、论述体系,填补了文物博物馆陈列中古代印章专题的空白;
确定了对古代封泥的断代、辨伪、形制的规范标准;
通过一方出土的残缺封泥,并复原破译,解决了马王堆自开挖三十余年来三号墓主人的身份确定;
通过对上海博物馆新收《淳化阁帖》的收藏印迹的考证,为版本的次序提供了新的可靠依据;
……
当我说起这些,他只是淡然一笑道:我的工作就是研究,这是国家赋予的使命,也是我的职责。自1985年到上海博物馆从事篆刻研究工作始,就把研究作为第一要务,篆刻、书法创作及其他雅好也只能退而次之。
印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对其研究历来是冷清的,但它是中华文明一个不可或缺的支脉,其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诱惑。孙先生说,作为一个热爱篆刻的研究者面对一堆旧物,打破了时间的隔阂,畅达的思绪与古人自由地对话交流,你能无动于衷吗?说话时,他的双手在胸前比划着,仿佛捧着一堆古印,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多少次,为了研究一个论证,他在黄卷青灯下,穿梭于上下三千年印史中,执著地燃烧着自己的岁月年华,有寝食难安的苦恼,有豁然开朗的愉悦……甚至,为了研究和写作,“挤走了作为一个儿子本该更多奉献给衰年父母的时光”,这成为他无法弥补的痛。让他承受着这样痛楚的背后是“责任”二字。值得一提的是,孙慰祖的论印文集出版后,引来了不少“粉丝”的来信追捧,有的书不到一年就告罄,并再次加印,这使他拥有了一份始料不及的欣慰。他生活在这种苦乐交织的心境之中,乐此而不疲。
或许,再过几年,我就会从研究岗位退休,肩上的社会责任就会轻些,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创作,毕竟我是个有着四十余年刻印工龄的“老工人”呀!言语中透露出孙先生的幽默和自信。
对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而言,篆刻创作成了孙慰祖放飞心灵的自由空间,是铁笔驰骋的天地。“创作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冲动。”谈起创作,孙慰祖的语气有些激动。“非人刻印印刻人”,这是我套用的一句名言,足以表达孙慰祖对创作渴望的一种状态。
作为一个学者,孙慰祖是理性的。他对传统充满着敬畏,能清晰把握艺术发展的规律,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品格。作为一个篆刻家,孙慰祖又是浪漫的。他在思辨中体验古典,同时又以现代人审美的眼光来挖掘、阐释新的美。他的刻印路子宽、面目多,这缘于他对古典的熏染。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没有因此受到拘泥和束缚。他说,如果要创作十方印,自然要用不同的方法、思路,如果是重复自己,就个性而言,就失去了一份创作的乐趣。平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艺术家的悟性和才智。
品读孙慰祖的印作,他没有故作古奥或标榜新奇,于篆法、章法、刀法上既有察微入细的巧思和推敲,又有随之即成的洒脱和率意,方寸之间或雄浑、或清朗、或质朴、或典丽、或平实、或险绝……于古韵今风中,展现出富有个性的审美语言,给人以激赏的快意和无穷回味。
学术的艰辛滋养了孙慰祖的心胸,开拓了他的视野,成了他创作灵感的泉眼。学术与创作的互动,在他身上结合得是如此完美,使之心手两畅。临别时,我问,现在手中有新的研究课题吗?孙慰祖笑答,有,在我脑海中思索着许多新的课题,苦恼的只是时间不够呀。但我喜欢挑战,喜欢享受发现带来的乐趣。笑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所肩负的崇高使命,对艺术的自觉和一片真诚。
- 上一篇:西泠五老
- 下一篇:辟一代书刻雄风(博物馆巡礼)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2-28景阳冈武松打虎 也说石农刻印章
- 04-22春风化雨刻薄意---初识雨翼
- 04-07中国书协会员吕庆宜篆刻作品选登
- 04-02著名篆刻家陈兆育作品欣赏
- 08-13北碑晋唐书法入款的篆刻家矫健
- 07-31霍文才 书印双绝的青年才俊
- 07-09胡 强 游刃不倦,秋石千印
- 07-03高申杰 始知真放在精微
- 07-01高庆春 熟事要当生事做
- 06-19戴 文:书画兼修 游刃篆刻
- 11432℃赵之谦篆刻作品欣赏
- 5284℃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 3534℃男低音刘彦湖
- 3494℃苏金海其人其印
- 3273℃尽精微 致广大——说说毛国典的篆刻艺术
- 3097℃辟一代书刻雄风(博物馆巡礼)
- 2768℃来一石其人其印
- 2573℃著名篆刻家陈兆育作品欣赏
- 2564℃中国书协会员吕庆宜篆刻作品选登
- 2482℃我与杲伟
- 02-28景阳冈武松打虎 也说石农刻印章
- 04-22春风化雨刻薄意---初识雨翼
- 04-02著名篆刻家陈兆育作品欣赏
- 11-12近现代苏州印人小传
- 07-04王禔(1880—1960)
- 06-04齐白石生平——从雕花匠到艺术家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