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人物 > 当代人物 / 正文

走近饶宗颐

shxw 2008-08-15 当代人物 评论

    见到饶宗颐先生时,有两个词从脑海自然而然地蹦了出来,这就是“秦砖汉瓦、硕果仅存”。饶先生学术研究范围广博,凡甲骨、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建树;于绘画,山水、花鸟、人物皆擅;于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能。所以有人说,香港有了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记者手记

    饶宗颐先生是我十分敬仰的老前辈。特别是前年在潮州参观了饶宗颐学术馆,不仅看了饶先生的一些书画精品,还了解到他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著述四十余种,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于是有了一种拜见饶先生的迫切愿望。

    6月中旬,机会终于来了,饶先生得知我去了香港,答应6月16日中午共进午餐。

    酒店是饶先生定好的。

    香港跑马地英皇俊景酒店是饶先生经常光顾的,所以这里的服务生都知道老先生喜欢吃什么点心喝什么茶。我们刚落座不久,饶先生就在女儿饶清芬及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的研究人员的陪同下走了进来。饶先生穿着大红的唐装,精神矍铄,特别是眼睛,炯炯有神,92岁的老人身体依然这么硬朗,令我大吃一惊,并从内心为饶先生感到高兴。后来就餐时,上来的每道菜,不管是鱼肉海鲜还是糯米之类,饶先生都没有忌口。饶先生告诉我,他上午刚刚做了体检,各项指标都很正常。

    我想,这不仅是饶先生的福气,也是中国文化的福气。

    6月2日,饶先生为汶川大地震赈灾书写了“大爱无疆”四个大字,遒劲有力,真气弥漫,可谓人书俱老。提起此事,饶先生兴奋地说:“这件事《大公报》上已有报道,我是当着他们的面写的。写大字就是要有气,有气才有韵;这四个字卖了五百万,不是我夸张,这是个最新的纪录。”饶先生边说边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很有亲和力。

    我将带来的一本册页作为礼物赠送给饶先生。册页上我抄录了饶先生的一首词,饶先生看过后说:“我们的风格有点接近,你是我的知音。”并问谁是我的书法老师。我告诉饶先生,很遗憾,我还没有机缘拜师。

    饶先生饶有兴致地跟我们讲述他因受家庭的熏陶,自小开始临帖临画以及帮寺庙勾佛像的故事。他说自己从小就与佛结缘。接着他又说:世界五大洲除了非洲以外,我在很多世界文化最高级的研究机构里教过书和做过研究,知道别人是怎么做学问的;我吸收了他们的长处,用到我的研究中来,所以我是幸运的,也是特殊的。这一点与东坡相似,东坡是个通人,他把佛教的思想运用到文学艺术创作中去。读我的全集,就知道我的佛学思想。
文学界有一种“苏海韩潮”的说法,以饶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来讲,也可称之为“饶海”。我这么一说,饶先生笑笑说:“你们都喜欢把我比作东坡,我不敢当。我是受东坡的益处很大。他有个理论,是‘向善’二字,是佛教的理论。我在日本的演讲曾经讲过,东坡有才气,古往今来,他是写古诗最杰出的人之一。我在印度的时候,写过很多诗是和东坡的。东坡的诗,很多我现在还能背,所以说得益于东坡。我和日本的关系很深,日本《书道全集》里面有我很多文章,我和日本很多书道家是朋友。我认为日本人对我的认识比别的国家都深刻。日本有个特殊情况,就是受东坡的影响。东坡虽然对我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不单学东坡,还学山谷。我的草书是从山谷来的;将山谷变东坡,将东坡变山谷。我有一次把《寒食帖》用黄庭坚草书来写,把苏变黄,我在题跋上写:东坡见到,一定大笑;山谷看到,一定说我是乖孩子。”饶先生说到这里,哈哈大笑。

    我对饶先生说,大陆书法界经常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书法家要不要学者化?或者说,字外功是否决定一个书法家的成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与书法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饶先生说:“书法就是文化。这个问题根本不用讨论。古代人都会写字,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书法家。我们的文化是建筑在文字上面的,文字与书法是离不开的,书法本身就是一种学问,是有很高的文化含量的。现在因为我们认识肤浅,造成外国人的误解,都简单地认为‘书法是视觉的艺术’,这句话有问题。这是对书法的本质没有认识清楚。书法有很高深的学问,再提学者化是对书法的贬低。”

    关于创新,饶先生这样说,历代文人的成就非常高,现在大家讲创新,其实创新不是那么容易。年轻人学了两天就谈创新,是很自我的;有的还自称大家,这个不得了,我们人都很渺小,要谦虚。

    最后我又回到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问题,事实上,也有人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饶先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直接回答,他说:“我有本书叫《汉字树》,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

    面对大师,似乎毋庸多问,他们的思想就在他们的著述中。

    饶宗颐 1917年8月生于广东潮安。字固庵,号选堂,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学界素有“北有季羡林,南有饶宗颐”之称。他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曾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