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胡适“辞宴帖”真相(1)

兰亭书童 2007-10-16 收藏资讯 评论
        2002年11月28日《中国书画报/书法沙龙》第95期刊登成春到《胡适〈辞宴帖〉》一文,披露了自己珍藏胡适书信的经过和内容,引起了收藏爱好者、书画鉴定和学术研究界人士的关注。翌年1月13日该报“读者点评”版及3月13日《扬子晚报/收藏沙龙》版分别发表了瓜瓞《〈胡适“辞宴帖”〉质疑》、《胡适〈辞宴帖〉是真的吗》两篇文章,对刊布的所谓胡适书札进行质疑,因后者列举出文字、内容竟然与“意外得来”的胡适“辞宴帖”完全相同的胡适的信札一件,使这通原本就显得扑朔迷离的胡适书札,愈发地产生悬念。3月27日《扬子晚报/收藏沙龙》及4月7日《中国书画报》再次刊登成春到《再谈〈辞宴帖〉真伪》、《认真研究辨真伪》反驳文章,就“一札两本”从内容的文字规范及书写布局、运用纸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经过精心研究”的结果确认:“已收入书中的《札》,竟然不是胡适真迹,而是伪作。”对这样一个结果,瓜瓞不能认同,撰文《〈再谈〉、〈研究〉仍属无稽之谈——〈辞宴帖〉究竟是真的吗》坚持自己的观点,对成文观点逐一辨析,并表示另将撰文对该信的“写作背景以及已出现的‘一本两札’(不排除有第三本甚至更多本出现的可能 )作伪背景、动机、时间、条件等”进行阐述。

  


  这就更加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笔者读过上述各篇文章后,查阅了手边的一些资料,将一孔之拙见,行文在此,意在抛砖引玉,就教于专家学者,希望早日使此一悬案真相大白于天下。


  通读上列各文,首先感到瓜瓞先生不愧为一位具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读者,或许是位经验丰富的书画鉴定家,对收藏界的最新动态反映得十分敏感,发现问题后立即提出质疑,将问题公开化,舆论化,使之处在一种社会化的研讨范围之中,使问题得到尽快的解决,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但他的推论侧重主观感觉和鉴定经验,论据略显不足。这里的关键是:鉴别文物(从一定意义上讲,已故学者的手迹已经具备了文物价值,更何况像胡适这样在一个时代内曾是呼风唤雨式的人物,他的手迹研究、珍藏价值无庸质疑。)不能只靠感觉和经验来做尺度,更应依据文献记载、同类器物类型等多种手段来断定其年代;运用缜密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其内在的价值(不仅仅是收藏价值)。胡适先生曾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之名言,影响了一代学人的治学方法,在这里,“小心的求证”显然指的是运用文献和相关参照物来做科学的立论依据,使“大胆的假设”变得言之有物,以达其理。


  所以,从文献资料中探索解疑,方为首举。为便于说明问题,不妨做次文抄公,将引发质疑的胡适《辞宴帖》的原文转录如下:


  若木先生:


    本日承先生邀吃晚饭,不幸因须赶作一件文字,不能出门,特专函道谢,千乞先生原谅。匆匆敬颂


  


                     春安!


                       胡适敬上


                       廿三、三、五

Tags:胡适   真相   辞宴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