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理性看待手写家书的没落

兰亭书童 2007-10-16 收藏资讯 评论
         据《深圳特区报》4月11日报道,中国国家博物馆将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散落在民间的手写家书,所有应征家书将捐赠正在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延续了几千年的手写书信交流方式正日渐退出历史舞台不管怎么说都有些许遗憾,作为一种深度情感交流方式,手写书信在与现代网络沟通等交流方式相比也确实


有其功能独特的一面。然而,一个铁的事实是,手写书信确确实实在走向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手机、电话和网络交流的兴盛,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如何面对传统书信交流的式微以及网络等现代科技型交流方式的兴盛。


  对于手写家书即将成为民间文化遗产笔者也深感痛惜,但是这种感觉并不是也不应建立在对网络沟通的反感上面。日前有论者提出现代高科技的沟通方式在改变低效率手写书信的同时,担心这种沟通是否能达到传统书信的效果。这种担心可以理解,然而并不一定正确。因为网络等沟通方式的快捷与表达情感的深度并非二元对立,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远方亲人一句深情的电话问候与书面表达的效果在程度上没有什么两样,同样地,人们通过QQ或MSN进行交流的对象不是亲人就是同学和朋友,除非纯属无聊,谁也不会与不相干的人瞎扯。也就是说电话、网络沟通并没有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在此意义上,笔者认为,不管是传统的家书还是现时代的网络沟通都是情感和信息交流的方式,网络改变的不是情感,而仅仅是交流方式,其交流的效果不会比传统家书逊色。


  何况,电话和网络沟通方式既方便又快捷,甚至有声也有形,语音、图像和文字的“三位一体”无疑给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提供极大便利,换句话说,网络沟通是适应现代社会而生的,社会的进步呼唤着更便捷的沟通方式,而网络以光的传播速度在现代沟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此,除非特殊情况,难道谁还愿意回到那种时间上严重滞后的交流方式上去吗。


  传统家书沟通方式的没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已经面临被淘汰的边缘,这种情况不是个别人所能挽回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潮流和趋势。但这并不是说,传统家书就应像恐龙一样在地球上消失,至少可以像中国国家博物馆那样向民间征集,然后进行“文物”式抢救和保护。笔者以为,在传统的维护和传承上面不应囿于其形式而应该更多地维护其内涵,只要人们一直秉承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只要把这些美德渗于现代高科技含量的沟通方式之中那就无愧于祖先,无愧于传统。


  应该说,对手写家书进行民间文化遗产式的抢救和保护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对于传统书信交流方式的理性看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还愿意沿用这种传统的深度情感交流方式当然是可以的,但对于更多的人们使用电话、网络沟通方式也不应被视为对传统的背叛,因为正如前所述,网络沟通改变的只是交流方式而非交流的效果和目的。

Tags:家书   没落   手写   看待   理性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