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妙手墨舞 跃动激情

兰亭书童 2007-08-27 收藏资讯 评论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似乎每一位绘画大师,在广阔的艺术舞台上,都会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叶浅予自然也不例外,被人们誉为“画舞之神”。

    叶浅予(1907年至1995年)浙江桐庐人。自学绘画,20岁到上海谋生,以画广告开始他的艺术生涯,早年以长篇漫画《王先生别传》和《小陈旅京外史》享名。中年后,转为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中国画创作。1947年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叶浅予画舞蹈人物,取材广泛,风貌独特,尤其善于捕捉少数民族歌舞的典型动作,最令人动情。《小两口赶集》为其常画的题材,千锤百炼,每有新意。此画于1990年首刊《美术》杂志,是叶浅予84岁之作,人画俱老矣。《小两口赶集》是建国初期编演的一个地方戏曲,根据传统程式,吸收了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表现丰收后农民的喜悦心情,歌颂社会主义的新生活:“小两口,乐呵呵,赶集扯布买吃喝。党的领导多英明,今年的收成又不错。”


    画面上,扎着长辫的农村小媳妇,红袄黑裤,胸前围一个绣花肚兜,干净利落,俊美大方,一手挥扇,一手舞绸;而年青的丈夫穿着一身洁白的衣衫,敞开前胸,露出红色背心,手中也拿着一把折扇。两人喜气洋洋,载歌载舞,活泼风趣,配合默契,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俗风情。


    画家抓住小两口的神情,举手投足,恰到好处。只寥寥数笔,两个意笔人物便形神毕现,跃然纸上。随着笔触的抑扬顿锉,跳动着青春的激情。这种减笔画的功夫,已臻化境,线条作为画家心灵意味外化的可视性语言,表现得那么精确、理性,而又富于个性,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此图的设色,追求单纯清新,以色托墨,黑与白、红与绿,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构图则更为大胆,两个人物,一正一侧,呼应顾盼,各自构成一个正或倒的三角形,“避死求生”,于变化中求活力,以新的韵律,开拓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空间。


    叶浅予笔下的舞蹈人物,既体现了长期积累的传统功力,又得益于对民族艺术的“活化”。上世纪40年代,他曾赴敦煌临摹壁画,“修炼胸中的丘壑”;又曾向张大千学习笔法,伴其左右,探究奥妙;他还以大量的速写,践行“八练”(即练笔、练墨、练色、练图、练眼、练手、练心、练胆),持之以恒。他的第一批舞蹈人物,是访问印度归来所作,融敦煌飞天和天竺佛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用色厚重,气韵生动,被美学家宗白华评为“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到了60年代,特别80年代以后,他的舞蹈人物更为洒脱、妩媚、奔放,既有脱胎于生活的真切感,又“穷通人物的情态”,比生活更高,更美。当年徐悲鸿曾颇有感触地说:“浅予之国画一如其速写人物,同样熟练,故彼于曲直两形均无困难,择善择要,捕捉撷取,毫不避忌,此在国画上,如此高手,五百年来,仅有仇十洲、吴友如两人而已。

Tags:跃动   妙手   激情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