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掉入收藏陷阱10万买来赝品

兰亭书童 2007-03-27 收藏资讯 评论
       盛世收藏热,从邮票、书画、瓷器、钱币到玉石、钟表、旧照片、照相机,纷纷进入了收藏者的视野。藏品的价格也一路高扬。一本上品"小人书"从几十年前的几角钱炒过万元,宋版残书更是物以稀为贵,一页万元。收藏界也因此传说着一夜暴富的神话,这些神话吸引着更多的爱好者加入收藏大军。可是在炙手可热的收藏神话背后,却密布着一个又一个陷阱。小陷阱让您花钱买个教训,大陷阱让您倾家荡产。

  一对老夫妇的“柴窑”古瓷


  河南郑州柴窑,据说为宋代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简直是精妙之极。可惜“柴窑”瓷器存世量极少,即使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难得一件完整的“柴瓷”。俗语说“家有万贯,不如柴瓷一片”,可见“柴瓷”之身价。


  前两年来我省鹤岗定居的荣先生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以收藏瓷器为主,手中元、明、清等朝珍贵瓷器不少。一次,荣先生到长春古玩市场上去淘宝,一处不起眼摊位上的青花瓷器引起了他的注意,青花瓷器上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荣先生拿起来认真观看,确定是两件少见的真品,便给出8万元的高价。老人见来了个识货的人,忙把荣先生请到了家里。“我不懂得瓷器,也不知道值不值钱,可是家里欠外债太多,只能拿老祖宗留下来的两件东西换些钱还债。没想到你给价这么高。”


  荣先生与老人聊天得知,老人姓翟,他的曾祖父的弟弟是前清宫中太监总管。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那位太监总管从宫中拿出一部分小型瓷器带到关东老家。后来虽然翟家败落,但这古瓷却一代代传了下来。不过,家里人也没把这些东西当回事。翟老爷子让老伴拿出20几件小碟、小碗给荣先生看。荣先生一看就激动了起来,“天哪!天青色的釉彩,明亮如镜。黄土色的瓷足底,流光四射。”荣先生爱不释手地看了半天,按他的判断,这批古瓷可能是宋代名窑的瓷器,从瓷器的釉彩和特点看,与传说中的柴窑瓷器极像。如果真是“柴窑”瓷器,那可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呀!荣先生咬咬牙,不动声色地加到了10万元,将这些“宝贝”收了下来。


  回到鹤岗,荣先生一头钻进了自己的藏宝室,拿着瓷器鉴赏书赏玩起从长春买来的宝贝。因为一般的瓷器收藏者谁也没见过“柴瓷”,荣先生对自己的判断也不怎么托底。去年,荣先生带着他的“柴瓷”特意去了趟北京,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让荣先生大失所望,他拿去鉴定的这批瓷器都是赝品。


  荣先生后来又去了一次长春,翟老爷子的古董摊没再找到。荣先生说他刚搞瓷器收藏的时候,也交了不少学费。没想到,进了门,懂了行,学费却交大了!


  人人喊打的“藏书尊者”


  近两年,孔夫子旧书网成了好多旧书收藏者的寻宝天堂,好多寻觅难见的民国旧书常常在“孔网”上得睹芳容。“孔网”的在线拍卖每晚都热闹异常,买的卖的,都有所得。


  2006年5月,哈市的旧书收藏者小路在“孔网”的在线拍卖花了410元拍了一本民国旧书,可钱邮出去一个多月,也不见邮来书。小路给拍卖的“藏书尊者”打电话,“藏书尊者”开始说帮小路到邮局查查。他安慰小路说,书是从邮局挂号邮寄的,不会丢的,他说到邮局查询后再通知小路。小路又等了一个多月,还是不见回音,再打“藏书尊者”电话,已经不通了。那时,小路还抱着幻想,猜测“藏书尊者”可能是外出了,谁会因为几百元钱行骗呢?


  小路这次想错了。后来他在“孔网”上见到了书友揭发“藏书尊者”行骗的帖子,这才知道被“藏书尊者”欺骗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藏书尊者”骗走的也绝不仅仅是自己那几百元钱。“孔网”曾列了一部分被骗者名单和金额:“周亚举”,被骗80元;“成府路卖大葱的”,被骗308元;“freetax”,被骗148元;“未名”,被骗1800元;“RICHARD鄄CHEN”,被骗560元;“二爷”,被骗310元;“hxx”,被骗680元;“红宝贝”,被骗670元……被骗者有数十人之多,金额总计近万元。


  “藏书尊者”是何方人士?“孔网”信息显示,“藏书尊者”是江苏人,他注册“孔网”会员是2006年2月5日,最后一次登陆“孔网”是2006年5月20日。“孔网”发帖说,“藏书尊者”的注册信息、发帖信息和拍卖信息都是指向一个固定的IP地址,经查,这个IP地址是辽宁省鞍山师范学院的。“孔网”向辽宁省鞍山警方报案,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警方。鞍山警方虽然关注此案,但由于所得信息不多,“藏书尊者”的真实面孔还不清晰。尽管没有追到“藏书尊者”,但书友的网上声讨不断,数百人在网上跟帖留帖,谴责“藏书尊者”的犯罪行为,希望警方能尽快破案,将其绳之以法。


  “藏书尊者”诈骗藏书人案件公开后,有更多收藏者开始披露被骗案例。有网友透露,去年3月,辽宁省阜新市公安局网监支队通过多方侦察,抓获了在淘宝网上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刘杨。经调查,刘杨在淘宝网上采用的诈骗手段与"藏书尊者"如出一辙。刘杨诈骗时使用的手机有8部,银行账号6个。


  哈市以收藏日伪时期文学旧书出名的“老船长”告诉记者,收藏日伪时期文学旧书价格较高,陷阱也不仅仅是诈骗。就网络拍卖来说,有些不良拍者雇“托儿”,故意抬高价格。参拍的时候,一定要先衡量准拍品的价值,超过了心理的底价,应及时罢手,以防吃亏上当。遇到欺骗者,要一追到底,不给欺骗者留后路。据“老船长”介绍,去年他在“孔网”上花2400元拍了一本民国版本的《爱眉小扎》,书邮来一看,不但品相达不到要求,书中还严重缺页。“老船长”要求拍书人“师军钊”退款,“师军钊”说是帮朋友拍,他说了不算,而他的朋友又去了内蒙古,无法退款。“老船长”在网上公开了此事,得到书友的声援,“师军钊”在压力下承认自己有欺骗行为,但是迟迟不退款。“老船长”通过当地警方找到了“师军钊”,“师军钊”这才同意退款。


  九成“宝物”是假货


  去年,央视在丹阳鉴宝不慎出意外,一面战国古镜被主持人失手打碎,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但这次意外事件让媒体更多地关注民间收藏。在两天的鉴宝时间里,有2000多件宝物送来鉴别,竟有90%以上是膺品或仿品,有的重金购入珍藏多年,不过是价值百元的普通工艺品。 
  古瓷收藏者庞文说,九成“宝物”是假货,说明民间收藏确实有陷阱,这么多人上当受骗不知晓,实在很悲哀。虽然说盛世藏宝,但必须是有富裕资金后慎重选择,别用养家糊口的钱来玩收藏,拆房卖屋就更不值了。


  庞文介绍说,瓷器收藏中造假的很厉害。历史上,造假仿古瓷分为不同档次,有高仿瓷、中仿瓷和粗仿瓷,这些仿古瓷能迷惑不同层次的收藏爱好者。一是把新瓷做旧,去掉火气,使新瓷有沧桑感,看起来像使用了多年的旧瓷器。庞文说,新瓷的釉光是浮散的,俗称“贼光”,去掉“贼光”是仿古瓷的第一关,真正的古瓷,经过岁月的腐蚀,会留下各种痕迹。作伪者为了让新瓷出现这些痕迹,有的把新瓷打破拼接,其手法有仿出土作伪、传世作伪、自残作伪和新器接旧器作伪等多种手段。为了让伪造的古瓷更逼真,很多造假者还编出一些故事,迷惑收藏者,比如说是当大官的祖上传下来的,还有的说是盗墓所得,让收藏者防不胜防。


  收藏应克服病态心理


  黑龙江省收藏协会会长助理李宁先生认为,收藏肯定有陷阱。初搞收藏的人避免不了要交些学费,栽了跟头后自然就变得聪明了,关键是要交多少学费才能聪明起来。有人看收藏连环画增值快,便想搞连环画收藏。连环画收藏极讲究品相,稍有瑕疵价格大落。同样是品相好的连环画,还要看连环画的内容、画功和画家的知名度。盲目以为只要是几十年前的旧连环画就一定会增殖,这是个误区,弄不好就掉入陷阱里去了。


  李宁先生告诫说,搞收藏不掉入陷阱,要克服一些病态的心理。


  首先不迷信专家。藏友初入道,找收藏名家指点是必要的,但不能迷信专家。现在自我标榜的专家太多太杂,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处处听命专家,难免会吃亏上当。在电视收藏鉴宝节目中,去年的一期节目给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百万,后来媒体披露说,这套通景屏是赝品,画的笔法、款识都与齐白石真迹相差甚远。收藏鉴宝节目有那么多专家现场鉴别,但赝品还是能以假乱真。有的时候,不是赝品太真,而是专家水分太大。有位“专家”给自己收藏的假画估价500万元,如果真的按这个估价去投资收藏的话,那可就赔惨了。搞收藏还要避免盲目跟风。有的收藏者邮市火暴集邮,钱币赚钱攒币,字画热炒收购字画。跟在别人后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总吃别人的残羹剩饭,就有可能不断蚀本。因为,收藏热的背后,总有不热的时候,跟风进去,突遇降温,就会损失惨重。李宁先生认为,刚入收藏行的藏友,应该多学些收藏知识,储备起码的收藏学识。如果在不了解收藏市场的行情时贸然入市,就会当“冤大头”。


  我省古钱币收藏者孟淘君先生说,现在收藏业最大的陷阱是,大家都以为收藏是一本万利、一夜暴富的行业。其实,任何行业都是机会与风险共存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收藏这一行多为中长线,短线暴利很少。有一些藏友极为短视,总幻想自己成为一匹黑马,整日四处寻宝,结果处处碰壁,枉交了不少学费。现在搞收藏掉入陷阱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不懂行。在股市上发了财,在地产上得了利,便“磨刀霍霍向收藏”,结果花大钱买来了赝品,这样的教训数不胜数。

Tags:赝品   买来   掉入   陷阱   收藏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